2020年,我們試駕了剛引進台灣的NMAX車款,經過五年的淬煉,市場的變革,整個速克達市場往更大排氣量、更偏向旅行車款的方向更動,也讓排氣量在150c.c以上的速克達機種更受歡迎。而2025年下旬YAMAHA NMAX在台灣迎來了首次的改款,全新的NMAX在外觀線條上做了一定程度的變化,而在使用性能上則保持了原本既有的旅行感外,同時把科技性、實用性、舒適性整合,讓NMAX在同級市場下有著更出色的表現,不僅在懸吊上做出了調整,更重要的是在車身傳遞動力上,採用最新的YECVT的電子控制變速系統,在旅途中能夠有更好的操控效果。2025年NMAX155建議售價為:137,000元,主打YAMAHA旗艦休旅的速克達標竿,不僅僅延續了當年YAMAHA MAJESTY的龍骨休旅車的操控性能,同時在155c.c水冷引擎的加持以及其他車身配備的加持下,在水冷休旅速克達上成為MAX家族的首塊跳板,而實際騎乘感受呢?讓我們看看文章內容吧!
圖:小P、歐文
文:歐文
活動邀約:YAMAHA台灣山葉機車

最大亮點 YECVT電子變速系統 POWER SHIFT
整輛車,如果撇開造型設計不論,對編輯來說,最大的亮點應該就是這次全新亮相的YECVT電子變速控制系統了吧!相信不少騎乘速克達車主都面臨到過,調整速克達傳動時,總覺得多一克珠重,似乎滿足了在起步時的加速感,但是在中尾速的延展性又有這麼一些遺憾,不論怎麼調整,在面對不一樣的路線變化,使用習慣就是不同。在過去,你的CVT傳動最終能留在車上的就是這麼一千零一套的普利珠克重,只能人去適應車;而現在我們似乎看到新的曙光,利用這套YECVT電子變速控制系統,配合上車輛的動力模式調整,就彷彿在車上套上了6組普利珠,隨心所欲地切換。
機械結構上,將傳統的普利盤去除,改用兩片風葉盤夾持皮帶,而靠引擎一側的風葉盤內部則多出了YECVT的核心結構,利用一組伺服馬達來推動風葉盤,透過車輛騎乘手把上的SHIFT按鍵進行操控,“單向”的推動風盤夾持皮帶,進而達到控制轉速的目的。YAMAHA NMAX搭載的這組YECVT,為了控制車身重量以及各項平衡,提供了騎士使用三段的SHIFT控制,利用ECU以及諸多感測器同時透過油門開度、引擎轉速、車速等條件進行判斷,模擬出類似騎乘檔車時的換檔邏輯,像是在下坡時,可以利用SHIFT功能模擬降檔時的檔煞作用,也可以透過這個功能在直線加速時,降檔來提升轉速,讓爬坡或者超車都能更輕鬆。
看到這裡,你是不是也興奮了呢?先別興奮得太早,上述有提到,這套系統僅有提供單向的SHIFT功能,並無法真的如同檔車一般的提供雙向的升降檔位,YECVT系統的設立,其實並不是讓你如同檔車一樣的精準操控,提供車輛行雲流水的動力反饋,而是為了要在旅程中,能夠擁有更好的騎乘體感,包含柔順的動力銜接,更輕鬆的面對長下坡、陡坡時的車身反應,減少空轉下坡時滑動後銜接的頓挫感,同時面臨到超車、再加速時的動力再延伸這些所設計。因此,如果你期待的是透過小小的SHIFT鍵就能獲得超轉動力,那…你還是挑台檔車或者勁戰7代,或許更能滿足你的使用需求!畢竟,NMAX所主打的市場真的不是運動化的市場呀!!!
個性鮮明的動力模式
這次測試的路面集中在山區道路,測過過程中,編輯試過雙載也有單騎的狀況,動力模式切換的非常有感,YAMAHA NMAX車身提供兩種模式(”S”模式SPORT、”T”模式TOWN)進行切換,切換按鈕則是設計在左側把手前方處,切換的時機點非常的自由,不用停車再進行切換,因此你可以在騎乘的路途中,視狀況來選擇動力模式。T模式的設定,主打市區通勤為主,動力曲線來說,沒有特別的加速感,車輛隨著油門開度逐漸增加動力,原廠設計下,這個模式就是以節能、舒適,增加續航能力為主,柔順的加減速,讓車子更顯穩重。當然,在這個模式下,SHIFT功能一樣有作用,在面對都會中繁雜的交通情況,適時地從車陣中脫穎而出,利用瞬間加速的效果,能夠在油門開度不用大幅度的更動情況下,就能滿足。
如果在行駛的過程中感受到乏味了,不用擔心,透過動力模式的切換,一秒轉換“S”模式,立馬可以感受到車身的躁動,動力很快的就湧現出來,山區的彎道上,你可以從容的利用煞車控制進彎的時速,爾後在出彎前利用YECVT的SHIFT作用,將轉速強制的升高,讓出彎動力更為飽滿。在S Mode下,有著與T Mode截然不同的動力感受,不像有些車款在動力模式上,相似程度太高,因而忽略了動力模式的設計初衷。如果從本質上來說,NMAX其實有著相當優異的體質,來面對高強度的車輛操控,具備龍骨這個無可取代的車體剛性特點,同時車體尺寸與同級產品來說,軸距是最短的一款,也意味著更為靈活的操控特性,讓NMAX在同級車款中脫穎而出。

雙載體感更優於單騎的懸吊表現
2020年時,我們測試初代的NMAX,還記得當時後避震的氣瓶進台灣後不翼而飛,不少車主紛紛抱怨來著。五年後,NMAX重新改款,這次後雙槍氣瓶避震不就回來了嗎!不過,真的適合你嗎?不少上一代的車主應該都在關注新一代的懸吊表現,對於上一代的NMAX懸吊,整體偏軟的調性,許多車主雙載下,讓車體的穩定性受到載重影響,不少車主紛紛選擇市售改裝品升級。新一代的懸吊部分,當天在大肚藍色公路以及華山路上,我們進行了運動化的騎乘測試。
2025 YAMAHA NMAX我們一開始以雙載方式進行,在原廠動力的狀況下,不論爬坡或者下坡,原廠懸吊皆有不錯的表現,不過稍稍感到前後不夠協調,在長距離下坡時,扣壓煞車後,前方懸吊的下沉量加大,在進彎時的靈活性會因為下沉量的增加而明顯降低;而上坡時,這樣的狀況明顯緩解,這時的壓力換到後避震上,但是意外的這組掛瓶雙槍後避震非常的穩定,雖然回彈阻尼稍稍不足,但是以兩位編輯相加近150公斤的重量來說,支撐性非常足夠。

回到單人騎乘時,前方的靈活性有明顯提升,懸吊下沉量如果不刻意增加時速的狀況下,是可以有相當不錯的表現的,不過後避震部分就顯得過於硬挺了,支撐力過剩的狀況,讓進彎後的後懸吊缺少了阻尼拉住而有些彈跳的狀況。加上龍骨結構的關係,其實不太有傳統速克達在彎道上的車架形變感,但結構強度又不至於像是改裝速克達加裝了中央的車台支架般,硬到會不舒適的騎乘感。當然,上述測試方式是建立在偏運動化的騎乘上的懸吊表現,如果車輛回歸到你今天是用來RV的話,這個懸吊表現編輯絕對是高分通過,不過整體來說,更偏向雙載騎乘,或者載重提升,可以讓整體的騎乘體感更加優異。
回到上述動力所提到的,其實NMAX真的不是主打運動化的速克達,更多是偏向都會旅跑的實用取向,不論是懸吊、制動、動力設定,其實都是如此。制動力表現對於編輯來說,真的只能用堪用來形容,前後碟煞,採用單向單活塞卡鉗,搭配上前後230mm的制動碟盤,煞車表現雖然線性,但是仍舊感受到稍稍的力道不足,可以感受到減速感,但是卻沒有令行禁止的感覺。也不可否認的,編輯對於煞車使用的習慣是相對暴力一些,當你想要更精準的讓車輛煞停在某一點時,還是可以透過大力的按壓煞車拉桿而得到想要的煞車力道,但是回饋給騎乘時的體感是不這麼舒服的。
都會旅跑 實用的多功能儀表
講到這裡,編輯真的要說,YAMAHA在定位銷售市場時的精準度,明確、直接,NMAX的目標客群主打的就是以“都會”+“旅行”兩者合二為一的市場用戶,更成熟、穩重,追求舒適、穩定的騎士,而非在山道上急起直追,油門大開大闔的熱血暴徒。因此,功能性更是這類騎士所重視的,不難發現,這幾年來MAX家族車款所搭載的車機儀表都有了不錯的提升,包含導航系統的導入、行車資訊的顯示、APP相關資訊,利用儀表讓車主更能夠了解行車動態。2025年改款的NMAX,採用全彩的TFT液晶儀表,並且採用雙螢幕的設計,利用左手握把旁的操控鍵可以進行切換顯示,以及將手機的訊息、電話等即時顯示通知,搭配上Garmin Street Cross APP,圖資不僅免費更新,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下方全彩螢幕上顯示全地圖頁面、導航點清單以及透過藍牙耳機進行語音Turn-by-turn的導航模式,雖說現在手機支架似乎已經成為大多數車主的標配,但是透過這套儀表以及APP軟體的搭配,你的手機就可以在更安全的地方,減少跳車、太陽直曬的風險。
說到實用性,車廂空間我想是許多速克達車主所重視的,NMAX的車廂大小與上一代NMAX一樣,保持在24L的容積量,雖然車廂底的空間佈局似乎有稍稍變動,不過差異性不大。車廂底部較不平整,當天嘗試過小尺寸的全罩安全帽,仍需要輕壓才能蓋上座椅,大尺寸的3/4帽款也是擠的較為辛苦,如果是在都會區來說,車廂要放置安全帽就會需要特別注意了,如果是中長途旅行,那我們會更建議裝上後行李箱,或者在車上安裝安全帽鎖扣裝置來提升便利度。車頭左右兩側皆有小型置物空間可供放置水瓶、手機、手套等小物件,左側為開放式,空間較大較深,當天實測放入600c.c的水瓶沒有問題,目測來說,應該可以放入一公升的水瓶也非常輕鬆,左側置物箱內還有提供電源口,使用的是Type-C的插頭,可以提供車上3C產品的供電。右側置物箱則是提用無法鎖扣的上蓋置物空間,空間也相對較小一些,600c.c的水平是無法放入的,不過隨身的皮夾、香菸、手機、行動電源等放置應該是沒有任何問題。

全新設計 MAX家族 迴力鏢造型
外型的更動,同樣也是這次NMAX的亮點之一,相較於上一代產品,新一代的NMAX在整體線條更為立體,特別是車頭處的線條更富有層次感,原廠也說明,這樣的設計讓整體的風阻係數比前代產品來的更低,讓行駛狀態下,車身能夠更穩定。相信有部分車友會覺得,前風鏡高度,對於旅行來說似乎效用不大,高度的不足,讓高速巡航的狀況下,騎士上半身受到較強烈的風阻、風擾,不過為了滿足都會騎乘以及線條感,原廠似乎更傾向於都會中騎乘的調性,不過也不用太擔心,原廠零配件上,也有提供加大面積的Touring長風鏡可供選購,想要更運動感的視覺外觀,也有Sports造型短風鏡可以搭配,另外上述提及到的車輛後架、甚至置腳踏板等這些,甚至想要提升騎乘穩定感,也有同大型重型機車的身車減震拉桿,都可以作為車輛的選配加購件。
車燈部分,這一代的產品將燈具集中化,包含了把前方方向燈整合進頭燈單元內,一體式的燈具讓車頭看起來更為簡潔,沒有額外多出的線條破壞車身曲線,不過這也讓頭燈整體比例被放大,左右兩側為方向燈燈具,中央部分則是採用投射式的LED,從中間向左右兩側方向燈延伸的日行燈條,讓整個燈具呈現”N”與“M”的兩個字母,凸顯車頭的辨識度。比起上一代的NMAX來說,頭燈採用投射式而不是反射式的照明,相信效果應該會提升不少。車尾燈的部分,可以發現,線條像車尾收斂,而車身設計語彙相同,力求線條簡潔,因此在後燈設計也極度的俐落,配合著車尾上揚收斂的線條感,燈具集中在車尾處,方向燈也一起整合,在視覺感上還是相當完美的。

龍骨處一路向後延伸的車殼,更是繼承了整個MAX家族的設計語彙,我們熟知的“迴力鏢”造型,從目前台灣市售的XMAX/TMAX車身上都能夠看到,部分車色更利用這道線條,在視覺上點綴,讓車身線條更為出色,立體感更飽滿。值得一提的是,NMAX在小細節處也十分用心,可以發現在車身的塑料件上,NMAX不單單只是採用磨砂表面,在車廂與後扶手交織處的塑料件以及許多地方,分別採用了不同的壓花設計,來增添質感。

跑旅跑旅 到底是“跑”還是”旅“
都會跑旅的NMAX出現,在整體產品線上可以發現,與其同時販售的還有著FORCE2.0以及AUGUR的存在,而NMAX最大的特色除了這次發表的YECVT之外,就是在龍骨車架之上,這樣的設定,塑造出了NMAX獨有的地位存在。然而,我相信台灣的車主,往往都不是照著原廠設定的目標族群來選購車輛,畢竟有錢的才是老大。因此,這裡要說說都會跑旅NMAX究竟能不能運動化騎乘,符合其“跑”格的特色;又或者是NMAX是否在“旅”的這條路上,還有值得升級的地方呢?
NMAX的車體設計,不得不說,延續了YAMAHA一直以來優異的體質風格,車身結構的穩定感,原廠車身龍骨的強化剛性,這是在自家產品FORCE2.0或者是AUGUR所無法比擬的,當然放到同級距的他廠產品,也罕有相同的對手。龍骨帶來更為穩定的騎乘感,在彎道前的煞車、翻轉車身,你的穩定感都直線上升,這點無疑地豎立了NMAX的跑格定位。不過,原廠設定下,他更偏向“旅”的元素以及騎乘風格,過度的激進操駕,你可能面臨到需要升級的產品,如制動系統、前懸吊系統,就會因個人騎乘習慣來進行調整。只能說,車輛做得太好騎,在彎道的戰鬥力太強,很難不讓人在山區道路騎乘時,想要不自主地加快油門節奏,用更運動的方式來騎乘,又或者是編輯的熱血魂還沒隨著歲月時光而降溫嗎?

而回歸到“原廠設定”的本質,“旅”的部分來說,NMAX可以說是方方面面都相當到位了,強悍的功能性儀表,同時整合了YECVT的電子控制傳動系統,讓你在騎乘時能夠保有靈活的動力操控外,更重要的是不失“小熱血”的樂趣。在保持著合適的車身大小,靈活的操控特性,以及舒適的騎乘姿勢下,相對也需要流失掉部分“旅”的特質,像是車廂空間的表現,不過這都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在這個級距的速克達產品,往往也面臨到相同的問題,而編輯認為,NMAX可以說是同級別產品下的佼佼者,NMAX在YAMAHA車系的定位更像是一部完美的跳板,如果你想往更大排氣量的車款走,NMAX會是相當好的領路人,帶你走進YAMAHA的MAX家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