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試駕】YAMAHA都會機甲AUGUR動態測試


AUGUR在原廠定位下,以都會通勤與跨區遊玩為主要訴求,同時將銷售對象鎖定為青壯年男性市場,希望以都會科技感作為銷售主軸,搶攻150c.c的白牌速克達市場。以科技為導向的新世代產品,與過去YAMAHA的各項同級距產品的差異性在哪裡呢?究竟是「既生瑜 何生亮」的捉對廝殺,還是讓市場完整性更為體面?讓我們來看看本次的動態測試報導吧!

圖:小P
文:歐文
車輛提供:YAMAHA台灣山葉機車


都會機甲 科技感十足

AUGUR最大的賣點就是其車身配備的高度科技化,以目前白牌燃油速克達車款來看,確實少有匹敵的對手!從外觀設計上到車身實際的功能性,不得不說,AUGUR可以說是二輪國產白牌速克達中一項跨世代的產物。想當然耳它被推上自家旗艦位置也是必然的事。在滿滿的外觀視覺設計的妝點下,特立獨行的造型設計,搭配上獨有的燈火具,在從業十年的編輯看來,彷彿見到了YAMAHA一個新的世代開啟,往往出乎意料的視覺設計,塑造成日後改裝的風潮,或許這也正是YAMAHA厲害之處。

可變色溫+轉向輔助大燈

燈火具是這次改款的重點項目,原廠標配上領先同級車款的Y-LLA轉向輔助頭燈以及業界首創的Y-AU可變色溫大燈,在科技感替AUGUR大大的加分。當2002勁戰販售之初,其實就已經有這樣的需求性,從車頭手把處的大燈,隨著車手把的輕量化、減重,車體將大燈設計到前斜板處,轉向時無法充分的照明行進路線,讓夜間轉向的彎角處成為盲區。歷時20年,YAMAHA終於完成了轉向輔助大燈的版圖,讓安全再度升級。

轉向大燈配備兩段開關,當車身發生傾倒時,會階段性的開啟輔助轉向照射燈,原廠表示,透過輔助轉向大燈的階段性開啟與關閉,除了有效減少轉向時的視覺盲區外,更重要的是不會因為轉向輔助燈具的開啟造成對向來車無法判別道路標線與眩光的困擾。同時面對台灣山區天候多變的狀況,利用低色溫高穿透的燈色特性,讓騎乘時能夠更為安心。至於實際使用狀況,我們將在試乘心得部分與各位分享。

究竟是換湯不換藥 還是另有玄機

對於AUGUR在整個YAMAHA在車款市場上的定位,其實剛開始也讓編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以AUGUR在市場上的佈局,明顯是取代SMAX2.0,但是似乎又與FORCE2.0以及NMAX重疊性過高,特別是FORCE2.0,基本上可以說是孿生兄弟,發表會上,由YAMAHA研發團隊說明,其實早在FORCE2.0發表時,AUGUR的研發計劃就已經在進行著,一開始就設定兩者共用部分的料件,是早就板上釘釘的事情。當然,針對細節項目上,還是有做出修正,這部分我們同樣放在試乘的體感與各位分享。


延伸閱讀:【動態試駕】YAMAHA FORCE 2.0 大破大立的勇氣 


在主打都市運動化的設定上來看,其軸距保持在1,340mm的短軸化,相較於目前他廠的同級對手有更大的優勢,當然短軸的設計也具備更靈巧的特性,讓騎乘感更為靈活。在追求運動化的過程中,AUGUR座高還是相對高一些的,比起自家的CYGNUS GRYPHUS也就是六代勁戰的785mm以及NMAX的765mm,AUGUR的座高來到了815mm,不過較高的座高也相對應的改變了騎乘三角,讓雙手更自然的下放,當然,對於身材相對嬌小的女生來說,這樣的座高設定可能就較顯吃力一點,以編輯170cm的身高來看,僅能單腳平踩地面,雙腳著地的話,需要踮腳,在這邊供讀者進行參考。

又是雨戰實測 遇水則發?

還記得FORCE2.0發表之初,也是遇到下雨天,當時測試的地點為非封閉的道路;這次身為孿生車種的AUGUR也一樣是雨戰,不過慶幸的是發表地點選擇在桃園的大魯閣卡丁車場,可以更放心的操控,不用擔心影響到其他用路人。雖說是下雨天,地面有不少區塊有產生積水現象,不過這樣卻更好的展現出未來在使用上所面臨到的實際狀況,畢竟身為代步、休閒、通勤集於一身的速克達機種,雨天在都會區中穿梭絕對是家常便飯。

首先來談談原廠胎的抓地力吧!原廠前後胎皆搭載MAXXIS R1N,被定位在運動胎款,除了要兼顧抓地力外,濕地的排水性也不能忽視,不過當車輛進入積水較深的賽道路面,還是會產生水漂現象,造成明顯的滑動,亦或者是當車輛行駛到賽道邊緣的標線上,輪胎會有明確的滑動感,撇開上述的狀況,在未積水的柏油路面上,還是有著不錯的安心感以及足夠的支撐性來進行操駕。滑動後,由於AUGUR也配有TCS的循跡系統,過度滑動時,供油系統會自動介入來讓車身減少持續滑動的狀況產生,這點是相當值得讚許的,畢竟在一般市區道路上,人孔蓋、斑馬線、標線、積水可以說無所不在,有了TCS可以說是多了一道護身符,雖然不是全能,但是不要激烈操駕的狀況下應該都還是能夠挽救你珍貴的愛車。

更柔順的懸吊反饋

在騎乘三角上,跟FORCE2.0的騎乘感可以說是相當相當接近,從數據上應該也可以看得出兩者完全的共用車體結構,兩者僅差異在車全長的部分,AUGUR更長一些。包含了乘坐姿勢、手把高度、置腳空間等等,兩者可以說是完全相同;但是在騎乘動態表現上,兩者還是有著些許的差異,過去編輯曾經騎乘FORCE2.0上司馬庫斯參與YAMAHA的活動,當進入司馬庫斯產業道路後,破碎的地面狀況,懸吊硬挺的表現,讓避震器的跳動直接傳遞到騎士身上,沿途30公里的硬仗,要是氣血不順的,騎完大概氣血也都暢通無阻了!


延伸閱讀:【車廠活動】前進司馬庫斯-YAMAHA大桃葉壯遊


AUGUR的懸吊感則明顯柔順許多,雖說在賽道中地面平坦,但是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到後懸吊的下沉量以及阻尼拉住車身的抑制震動感,但是又稱不上舒適軟Q,直接一點的形容的話,大概就是後避震的阻尼設定開到極大值,車身雖然會下沉,但是卻牢牢地吸著,緩慢釋放衝擊力,而又不會讓懸吊觸底與車身搖晃帶來的不安。認真來講,這樣的懸吊設定編輯相當喜愛,以原廠懸吊來說,如果這樣的設定能夠持續保持到5,000公里不過度的衰退,就真的是相當完美的!

動力上則沒有太大的變更,亦或許是下雨的關係,賽道的長度也不夠長,在測試當天並沒有機會測試到尾速的部分。加速上表現相當中庸,動力的傳遞只能說是平順,若是對車身動力有需求的車主,倒是可以參考FORCE2.0的改裝方式,應該可以得到快速的解決方案,在這裡就不多做贅述。

雨夜 AUGUR挑戰大魯閣賽道

終於迎接來了夜晚來臨,這次YAMAHA特別將活動從下午一路測試到夜晚,就是要讓媒體能夠在夜晚時體驗到AUGUR在夜晚時的燈火具,畢竟這是AUGUR的一大賣點,著重在燈具設計與科技化的車款,不來場夜間試乘就太可惜了!不過,這場雨持續到了晚上!在黑燈瞎火的大魯閣賽道上,僅有一旁棒球場內透過柵欄散射出來的光線,微光的環境相當程度的模擬了我們在山區夜間行進,缺乏充足照明的騎乘體驗。

不得不說,AUGUR的照射面積還是相當充足的,利用魚眼燈具的特性,原廠燈具投射出相當漂亮的切線,擁有足夠的廣度與亮度,比起許多自行改裝LED燈泡的車輛來說,原廠魚眼的切線有效的遮蔽散射的光線,可以避免光線直射對向用路人的窘境,當開啟遠燈時,集中的光束與高亮度的設計,在燈光不足的路段可以提供車主絕佳的辨識能力,這點絕對是值得大力讚許的!

而上述提及到的輔助轉向燈具以及可變色溫的大燈組,在這雨夜裡也有了不錯的功效。首先要提到的是可變色溫的大燈組部分,當天雨勢並不足以大到讓AUGUR原廠的白光色溫會失去穿透照射的能力,亦或者是原廠魚眼大燈的亮度與集中度就相當出色,也因此我們並沒有感受到可變色溫大燈的魅力。

不過,在雨夜中,可變色溫倒是幫助了我們在轉向時明確的分辨輔助轉向燈具開啟的鑑別度。由於兩段式的開啟輔助轉向燈具,在雨天的賽道中,其實較少以極大的傾角進入彎道中,微微開啟的輔助轉向大燈,在第一階段開啟時,其實光線較微弱一些。當傾角加大時,就可以明顯地發現原本黑暗的內彎角的區塊,明顯地有著不同的色溫照亮。由於大魯閣卡丁車場不具備有高低差的賽道,在輔助轉向大燈所投射的位置稍微近了一些,也或者是在賽道上騎乘,其實不太需要擔心會有對向來車、破碎路面、小動物等等,賽道上的輔助轉向大燈認真說幫助並不大。

但是從照射的角度與亮度來說,如果放在山區道路騎乘時,輔助轉向大燈所投射的位置,在面對迴轉的U型彎道或者是彎角較大的道路,編輯認為應該會有相當明顯的作用。畢竟封閉賽道與開放道路騎乘所需要注意的項目是有明顯差距的,這一點並沒有替各位做到上路的實測,希望在之後有機會能夠進行實際的夜間山區道路實測,替各位見證AUGUR的輔助轉向大燈的功效。

當代旗艦 不買可惜?

AUGUR無疑的是一輛旗艦的白牌速克達機種,畢竟搭載了新一代的Y-Connect TWN,同時加上Y-LLA、Y-AU、Smart Key、ABS、TCS、4.3吋的全彩TFT液晶螢幕…可以說是集諸多科技配備於一身,同時成熟的BLUECORE水冷引擎、SMG等車體配備,真的值得你入手嗎?以編輯的角度來看,如果你是追求科技、質感、3C產品重度使用者,你需要一部能夠滿足你日常通勤、假日出遊,同時滿足你娛樂愛好的需求,那AUGUR絕對是一部你可以列入TOP.3的參考目標。

單單就Y-Connect TWN導入同時與高辨識度的TFT液晶螢幕,能夠給予騎士導航、超速警示、測速照相等多功能設計,在這點上就足以讓人願意掏錢買單。畢竟著重於實用性的角度來看,有效的減少騎士分神去注視手機螢幕或者是抬頭觀望指示牌、測速相機,讓騎士更專注在騎車,是足以讓安全上升許多的必要項目,也因此編輯也給予了AUGUR極高的評價。但是如果你只是更純粹的騎乘,你通勤往返的位置更為固定,一成不變的生活,對於道路狀況瞭如指掌,那認真說,大可不必敗入旗艦車款,你可以挑選更平價的FORCE2.0來滿足使用需求。


YAMAHA AUGUR 2022 原廠規格表

引擎型式:四行程單缸SOHC 4V (VVA)

排氣量:155c.c.

冷卻方式:水冷

最大馬力:14.7 ps/8,000rpmrpm

最大扭力:13.8 Nm/6,500rpm

壓縮比:NA

油箱容量:6.1L

變速系統:CVT

車體規格

車架型式:鋼管車架

前輪懸吊:正立式前叉

後輪懸吊:預載可調雙槍後避震

前輪尺寸:120 / 70-13 M / C 53P

後輪尺寸:130 / 70-13 M / C 57P

前輪煞車:碟煞 / Φ 267 mm / 單向雙活塞卡鉗 ABS系統

後輪煞車:碟煞 / Φ 230 mm / 單向單活塞卡鉗 ABS系統

外型規格、重量

長x寬x高:1,920 x 760 x 1,120 mm

軸距:1,340 mm

座高:815mm

裝備重量:132 kg